大江网/新余头条客户端讯 陈 星报道:二季晚稻收割时节,在渝水区珠珊镇石山村的农田里,映入眼帘的,是一车车已经打捆好的水稻秸秆被送往附近的秸秆综合利用车间。
近来,贫困户刘小安驾驶着稻草打捆机,在田野里来回穿梭,搂草、打捆、捡拾、搬运、回收,并运送到附近的加工厂。他说:“以前农闲时节也曾外出打零工,但赚得不多。去年我开始到加工厂打工,每月可以拿到三四千元工资,日子轻松不少。”
据介绍,该加工厂每年可回收秸秆2000多吨,实现年产值80多万元。秸秆回收后,就地提供给一家公司制成牛饲料。加工厂吸引了附近的贫困户参与就业,另外还有75户贫困户以自有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,每人可获得10%的收益。
秸秆曾是农民烧火做饭的好原料,但随着农村生产、生活方式的转变,秸秆渐渐失去用武之地,用不上、烧不得,又没处扔,一度成了让农民和基层干部头疼的事。2019年,渝水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在珠珊镇落地,这样秸秆回收后循环再利用,既缓解禁烧的压力,改善空气质量,又能为农户带来直接利益,同时为部分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,增加收入,实现禁烧和扶贫的双赢。
小秸秆从农业废弃物摇身一变,成为农业再生资源,成了“香饽饽”。看似不起眼的小秸秆,正串起一条集资源节约、低碳环保、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于一体的扶贫“绿色产业链”。
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版权与免责声明 |
1、本网所载的文/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我们不对其科学性、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2、本网站内凡注明“来源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,版权均属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。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。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:“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3、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,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,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,或不应无偿使用,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,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,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。
4、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、图片等资料,如需转载使用,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。
※联系方式:大江网(中国江西网) 电话:0791-86849032
|